在里约奥运会上,除了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以及中国记者之外,还有一群特殊的中国人,那就是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们。
奥运期间,记者陆陆续续接触到了不少中国志愿者。他们都是什么人?为何要来奥运会?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在奥运会当志愿者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300名中国志愿者 多数是在校大学生
遇到陈光磊的时候,是在奥运会新闻中心(MPC)外的媒体班车点,当我们几个中国记者看着标识不清的班车信息一脸迷茫时,几个巴西当地志愿者满头大汗却解释不清,于是把他叫过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作为媒体班车点的交通服务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大三学生陈光磊的工作就是给各国的记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引他们乘坐正确的班车。
“和我一个班的都是巴西本地人,所以遇到的外国人,讲英文的、中文的、阿拉伯文的,他们都叫我。” 陈光磊笑着说道。陈光磊是服务于本届奥运会的近三百名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之一。
里约奥组委官方提供的数据称,本届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共招募志愿者5万人,其中国际志愿者1万,来自156个国家,人数最多的是美国。
“我们所有的中国志愿者都在一个微信群内,群内总共有400多人,去除一些没来的,实际来巴西的中国志愿者至少有300人吧。”陈光磊说。
据悉,这些志愿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只有极少数有工作,而且每个人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陈光磊成为里约奥运会的志愿者完全是“心血来潮”,“那天我在学校里上网,正好看到招收里约奥运会志愿者的信息,就想去体验一下。”
“申请流程全部都是英文,有些还非常专业,我一直在网上查,从晚上8点开始填,一直到凌晨3点才填好。”
2015年8月份,陈光磊收到电邮,邀请他在方便时进行视频面试,“同时参加面试的有六七个人,只有一个面试官。”
3个月后,他顺利接到了邀请函。
最低花费两万元 不少老外打了退堂鼓。相比陈光磊,马佳琪就没这么顺利了。
马佳琪是绍兴人。两年前,她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读大二的时候,去圣保罗当过35天志愿者,在当地的中小学里教英语。“我非常喜欢南美的文学,对巴西这里的风土人情印象很好,希望有机会再来。”她说。
2014年10月,她开始申请里约奥运会的志愿者。“面试了6次,每次都因为网络和网速的问题,不算很成功。” 马佳琪说, 就在她几乎放弃的时候,今年7月8日,她终于收到了邀请函。
或许是因为邀请函来得迟,马佳琪幸运地得到了组委会给她安排的免费住宿,在里约市中心的一家宾馆内,“和一个俄罗斯女孩住一起,正好我也会俄语,相处得很愉快。”
但其他志愿者就没这么幸运了,除了需要自己解决来回机票,还需要自己解决在里约的食宿和交通问题。
“除了志愿者的衣物,组委会只负责一顿中饭,其他都需要自己解决。”来自山东的志愿者刘伊东说。
刘伊东今年2月就早早地买了机票,“往返机票接近一万元,算是很便宜了。”她和几位通过网络相识的志愿者租住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公寓,每个人平均房租为3500元,“全程吃住行大概要花费两万元人民币。”
陈光磊的费用和刘伊东近似,也在两万元左右,“一半是我自己的奖学金和兼职的收入,一半是父母的帮衬。”
组委会提供的福利不多,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却相当的大。
“我从早上5点半开始,一直要工作到下午2点半。” 陈光磊说,他的工作环境都是在露天,南美虽然现在是冬天,但里约白天的气温也有三十多度,工作十分辛苦。
“一般工作八小时左右。” 马佳琪说,“不过巴西人在组织上还是比较混乱,比如俄语的翻译明显不够,但一些语种的志愿者好像又多招了。”
由于工作时间长,福利少,一些外国的志愿者们没等奥运会落幕,就已经提前撤退了。
“不过在我们中国志愿者中,提前走的人很少,大家难得来一趟,还是希望能坚持到最后。”刘伊东说。
世界这么大 就应该出来看看
陈光磊说,在里约的近二十天时间,虽然花费不菲,但他觉得挺值的,“因为与外国文化交流是我们这些学语言的学生必需的经历,如此看世界才会有更多的视角,看事物才能有不同的角度。”不过他也承认,最初来奥运会当志愿者,有一部分目的是“希望自己将来的简历好看”。
说起在奥运期间的收获,马佳琪有些迷惑,“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我一直比较外向,爱和人打交道,要说收获么,算是兑现了两年前对自己的承诺吧。”
不过她说来里约当奥运会志愿者的这段经历,让她更加萌生了“去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念头,“我准备以后研二或研三的时候,再去国外交流一年。”
不过不管是陈光磊还是马佳琪,都说他们的经历在各自的学校中并非是个例。“有许多同学和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的视野都很开阔,有梦想,又愿意去实践。” 马佳琪说。
刘伊东则觉得,她们这一代人见的世面多,更加国际化,“适应能力强,独立性强,更善于交朋友,陌生环境容易放得开,很容易打成一片,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标志吧。”